預防勝於治療!狗狗心絲蟲常見症狀、感染風險與防護全攻略

狗狗的心絲蟲感染,其實比想像中更常見,只要被帶有幼蟲的蚊子叮咬,就可能悄悄入侵心臟與肺動脈。

台灣潮溼炎熱,特別是南部和東部,感染風險更高。

可怕的是,心絲蟲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,等到出現咳嗽、喘不過氣或體力明顯下降時,往往已經是中重度階段,治療過程費時、費力,還可能危及狗狗生命。

其實,定期預防比治療更重要,每月給藥、控制蚊蟲以及固定檢查,都能大幅降低感染機率,讓毛孩健康又安心。


什麼是犬心絲蟲?

犬心絲蟲是什麼?

犬心絲蟲(學名 Dirofilaria immitis)是一種寄生在狗狗心臟及肺動脈的線蟲。

成蟲體型細長,最長可達 30 公分,會盤踞在心臟與血管內,導致血液循環不順、心肺負擔加重。

雖然多數人把它稱為「心絲蟲」,但其實它在血管裡的破壞力比想像中還大,如果不治療,嚴重可能導致心臟衰竭甚至死亡。

傳播途徑:蚊子是關鍵

犬心絲蟲並不會直接在人與狗之間傳染,而是靠蚊子作為中間宿主。

當帶有心絲蟲幼蟲(L3 階段)的蚊子叮咬狗狗時,幼蟲會隨著蚊子的唾液進入皮下,再慢慢鑽進血管、移動到心臟與肺動脈。

常見的傳播蚊種包含埃及斑蚊 (Aedes aegypti)、家蚊 (Culex spp.) 和瘧蚊 (Anopheles spp.)。

換句話說,只要生活環境有蚊子,就有可能感染心絲蟲。

感染宿主與地理分布

犬心絲蟲最常見於狗狗,但也可能感染貓、狐狸、郊狼,甚至偶爾在人體中發現(不過在人類體內通常無法發育完全)。

在台灣,由於高溫潮溼、蚊蟲繁殖速度快,感染率普遍偏高,特別是南部和東部地區最為常見;而北部因冬季較冷,感染率相對較低。

不過,即便是都市養犬,只要蚊蟲控制不到位,也存在感染風險。


 

犬心絲蟲有哪些症狀?

潛伏期與無症狀期

犬心絲蟲從感染到成蟲大約需要 6~7 個月,在這段潛伏期內,狗狗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症狀。

很多飼主因此以為狗狗很健康,但其實幼蟲已經在血管裡慢慢生長,等到成蟲寄生於心臟和肺動脈後,問題就會開始浮現。

初期症狀:咳嗽與運動不耐

感染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,最常見的是輕微咳嗽或活動後容易疲倦。

比如說,以前散步都很有精神的狗狗,可能現在走一小段就開始喘氣或懶得走。

食慾稍微下降、體重減輕也是常見的早期跡象。

中重度症狀:呼吸困難與腹水

當心絲蟲數量變多、開始阻塞血管時,狗狗會出現明顯的呼吸急促、持續咳嗽,甚至休息時也喘得很厲害。

有些狗狗因為心臟負擔過重,腹部會積水腫脹,看起來像突然變胖,但摸起來是鬆軟的。

這時候病情已經相當嚴重,必須盡快就醫。

最嚴重:Caval Syndrome(腔靜脈症候群)

若感染進展到最嚴重的階段,成蟲會大量阻塞在右心房與腔靜脈,引發所謂的 Caval Syndrome(腔靜脈症候群)。

狗狗可能突然昏厥、尿液呈咖啡色,甚至短時間內就可能因心臟衰竭而死亡。

這是急重症狀態,必須立即手術移除心絲蟲,否則死亡率極高。

怎麼診斷犬心絲蟲?

血液檢測:抗原與微絲蟲測試

診斷犬心絲蟲最常用的就是血液檢測。抗原測試能檢查到成蟲分泌的特定蛋白質,對成蟲感染的偵測率很高。

而微絲蟲檢查則是看血液中是否存在幼蟲,常用的方式有血抹片或 Knott 試驗。

不過,如果感染早期或只有少量成蟲,這兩種檢查也可能出現陰性結果,因此建議每年定期檢測。

影像與心臟功能評估

若懷疑病情已經比較嚴重,獸醫通常會安排 X 光或超音波(心臟超音波/ECHO)檢查,以判斷心臟和肺部是否已有擴張或積水。

這些檢查能幫助評估心肺負擔的程度,也有助於判斷是否適合進行藥物治療或需要手術。

疾病分級的重要性

獸醫會依據臨床症狀、血液與影像檢查結果,將犬心絲蟲分為 I 到 IV 級。

I 級屬於輕度、幾乎無症狀,IV 級則是危急的 Caval Syndrome。

分級很重要,因為不同階段會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案與風險控管,避免治療過程中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。

 

有哪些治療方式及費用?

標準療法:三次注射 Melarsomine

目前國際標準治療方式是注射成蟲殺滅藥物 Melarsomine,一般會分三次注射:第一劑先減少部分成蟲,隔一個月後再打兩劑以徹底清除。

治療期間狗狗必須嚴格限制活動,避免成蟲死亡後被血流沖走卡在肺部,導致致命性肺栓塞。

費用參考:依狗狗體重、注射次數、住院與檢查費不同,台灣平均落在 2.5萬~4萬元

緩殺法:Ivermectin 或 Moxidectin 配合 Doxycycline

若狗狗年紀較大或心肺功能太差,無法承受注射療法,獸醫可能會採用「緩殺法」。

透過每月服用或外用 Ivermectin 或 Moxidectin 預防藥,搭配 Doxycycline,讓成蟲慢慢死亡。優點是風險較低,缺點是療程可能長達 1~2 年,且慢性心肺負擔大,不是首選。

費用參考:主要取決於藥物種類與療程長短,平均 8,000~15,000 元。

重度感染者:外科移除成蟲

當狗狗已經出現 Caval Syndrome 或嚴重心血管阻塞時,藥物治療可能來不及,需立即進行外科手術,用專用鉗子從心臟或靜脈直接取出成蟲。

這類手術風險高、技術門檻也高,通常作為救命的最後手段。

費用參考:由於需要專業麻醉與高風險手術,台灣常見費用多在 5萬元以上,有些大型醫院甚至超過 10萬元。

治療後照護與併發症管理

清除心絲蟲後,狗狗的心肺功能需要時間慢慢恢復。

獸醫可能會開心臟藥物、利尿劑、抗發炎藥來輔助,飼主必須嚴格限制狗狗的活動量,並定期追蹤血液與影像檢查,確保心肺狀態穩定。

費用參考:視病情嚴重度而定,藥物與檢查費用每月約 1,500~5,000 元,持續時間可能長達數月。

 

怎麼預防保護狗狗不被感染?

每月預防藥的重要性與種類

預防永遠比治療簡單又安全。

市面上常見的預防藥有口服(Ivermectin、Milbemycin)、外用(Moxidectin、Selamectin)及針劑型長效產品。

只要每月按時給藥,就能有效阻止幼蟲發育成成蟲。

室內環境與蚊蟲控制策略

避免蚊子叮咬也是關鍵。定期清除家中積水、裝設紗窗,黃昏與蚊子活躍時段減少外出,都是降低感染風險的好方法。

戶外狗狗建議加裝蚊帳或使用安全的防蚊產品。

每年檢測與定期回診建議

即使有規律服用預防藥,仍建議每年做一次血液檢測。

因為即便有少數錯過的預防,還是有可能感染,早期發現才能降低治療風險與成本。

台灣特有環境下的風險提醒

台灣高溫潮溼、蚊子數量多,南部與東部因為戶外活動多、蚊蟲密度高,感染率也相對高。

就算是都市飼養的狗狗,也不能掉以輕心,預防應全年持續,不要只在夏季才開始。

關於犬心絲蟲 總結

狗狗心絲蟲聽起來可怕,但其實關鍵在於「預防勝於治療」。

感染初期幾乎沒症狀,一旦進展到咳嗽、喘氣甚至腹水,治療費時又費力,嚴重還可能危及生命。

標準療法需要住院、注射三次,費用至少要兩三萬元;重度感染甚至得動手術,花費更高、風險也大。

其實,只要固定每月給預防藥、控制家中蚊蟲,每年回診檢查,就能大幅降低感染風險,省下龐大的醫療費,也讓毛孩少受苦。

愛狗的飼主千萬別等到出現症狀才後悔,預防才是最簡單又划算的保護方式。

 

關於犬心絲蟲 相關問題FAQ

Q1:狗狗得了心絲蟲還能活多久?

視感染程度而定。輕度感染只要及時治療,大多能完全恢復;中重度感染若不治療,可能在幾個月到一年內因心肺衰竭而死亡。


Q2:治療心絲蟲需要住院嗎?

標準注射療法通常需要短期住院觀察,特別是第二、三次注射後要避免肺栓塞。緩殺法則多為門診追蹤,但仍需定期回診檢查心肺功能。


Q3:心絲蟲預防藥要吃一輩子嗎?

建議長期持續,因為蚊子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,尤其是台灣溼熱地區。許多獸醫會建議全年使用,才能確保感染風險降到最低。


Q4:心絲蟲預防藥和體內驅蟲藥一樣嗎?

不一樣。心絲蟲預防藥主要針對血液中的幼蟲,而體內驅蟲藥通常是針對腸道寄生蟲。部分產品有「綜合型配方」,能同時防心絲蟲與腸道蟲,但要依獸醫建議選擇。


Q5:狗狗感染心絲蟲後,能不能繼續運動?

不建議。感染後心臟和肺臟負擔已經很重,運動可能讓寄生的成蟲隨血流移動,引發栓塞或加重心衰竭。治療期間尤其需要限制活動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